點擊上方音頻收聽精彩節(jié)目
青春在線
青年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,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,青年人普遍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人際交往、情感、學業(yè)負擔、擇業(yè)就業(yè)等壓力,心理健康狀況問題已成為制約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。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青年人心理健康工作,提升青年人心理健康素養(yǎng),特開設青年人心理健康專題欄目,邀請權威機構心理專家走進直播間,開設“心理小課堂”普及心理學知識,同時開通樹洞郵箱答疑解惑,通過廣播的傳播力,幫助青年人正確認識自我、關注自我心理健康,學會心理調適的基本技巧,化解心理危機,激發(fā)學習內在動力,建立和諧人際關系,提高心理素質、完善人格,塑造自尊、自愛、自律、自強的優(yōu)良品格,培養(yǎng)樂觀向上的心態(tài),能量滿滿地迎接未來!
本節(jié)目由濰坊市融媒體中心、濰坊市衛(wèi)健委、濰坊市教育局聯(lián)合傾力打造。每周二、周六22:00FM89.9新聞廣播首播,同日23:00FM107交通廣播、FM88.1音樂廣播重播。
本期嘉賓
何敏,濰城區(qū)健康街小學心理健康教師,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,家庭教育指導師,濰坊市最美家庭教育志愿者,擅長兒童青少年學習困難、親子關系問題、學習動力激發(fā)、青春期問題等。
拖延癥被戲稱為當代年輕人的“不治之癥”,哪怕明知拖延會讓事情變糟,還是常常拖到最后一刻,似乎只要不立刻面對問題,一切就還能緩一緩。據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:中國有80%的大學生和86%的職場人自認為存在拖延。50%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絕不開始工作,13%的人沒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?!巴涎印狈路鹱詭б环N魔力,無論我們如何掙扎反抗,如何抵死不從,它總是會卷土重來,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這種折磨身心的當代“酷刑”也是典型的“自我破壞”方式。本期節(jié)目邀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何敏為您揭開拖延行為背后的心理真相,幫你克服“無限拖延”的怠惰,拯救你的拖延癥!
年輕人普遍存在的拖延癥,如何拯救?
如果你也被拖延所困,可以試著這樣做:
1.要事為先。運用時間管理的“四象限法則”,將事務分為四個象限:重要又緊急、重要但不緊急、緊急但不重要、不緊急也不重要。優(yōu)先做重要又緊急的事,其次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,為重要的事情預留足夠的時間,以此減輕焦慮,發(fā)揮自己真正的實力。
2.調整心態(tài),立即行動。應對拖延癥,即刻行動是最好的方案,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。
3.確立目標,拆解任務。我們試著把大目標拆分為若干小目標,會讓我們信心倍增。比如,我們需要完成一份PPT,內容一共有四個部分,我們可以告訴自己,我可以每次完成一個部分。這樣,任務難度下降,人也就有動力去完成了。
4.時間管理。拆解后的小目標、小任務也設定好它們的最后期限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,留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從而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。
5.訓練專注力。我們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專注力,可以通過冥想、深呼吸等方式進行訓練,通過關閉手機、遠離社交媒體等方式來避免干擾。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飲食習慣,也有助于提高身體和精神狀態(tài),從而提高專注力。
6.獎勵機制。可以為自己設定獎勵機制,使得自己能夠為了獎勵而拒絕拖延而帶來的短暫快樂。比如在完成一項任務后獎勵自己一頓美食、一場電影等。用這種正向的激勵來提高動力,克服拖延的同時,也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。
史鐵生曾說:“拖延最大的壞處不是耽誤,而是使自己變得猶豫,甚至喪失信心,不管什么事,決定了就立刻去做,這本身就能使人生機勃勃。”與其總想著逃避,總是被事情推著走,不如主動出擊,拿回對生活的掌控感。很多事,也許開始很難,但開始了就不難了。人生海海,努力會花掉青春,懶散也會花掉青春,所以“及時當勉勵,歲月不待人”。
編輯:劉曉哲 張永超 李敬友
一審:姜健 二審:孫瑞永 三審:王桂林